2005年3月31日 星期四

創世記 (4) 050331

創造與科學 國語 台語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歌林多後書4:18 我們翻開創世紀第1:1,和合本的聖經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然而「太初」這字用在約翰福音第1: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聖經講到「起初」,即在開始的時候,當談到in the beginning,這beginning一出現,就有時間的觀念出現。時間就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起頭。介紹大家兩個哲學觀念:永恒(eternity)與時間(temporary)。永恆與時間的關係是什麼? 有一個想法是,把「暫時」(temporary)拉到無限長,這不是永恆(eternal),那只是「沒完沒了」(everlasting)。舉個例子:在以前那個環境不好,健康條件不好的年代,人平均只能活五十歲,那我就向上帝禱告:上帝,讓我多活一點吧!活七十歲,那就比五十歲多二十年了,但現在有人可以活九十歲,所以上帝再給我二十年吧!於是上帝問那你要多少年歲?嗯…讓我一直活下去好不好,就不要死啊?如果上帝說:「好!我就讓你不死。」你會在心裡偷偷感謝上帝嗎?還是說:「等一下,這樣真的好嗎?」把現在的時間無限拉長,不等於永恆。因為我活到五十歲有五十歲的樣子,活到七十歲有七十歲的樣子,活到九十歲有九十歲的樣子。當活到二百歲的時候,走路也不能走路,吃飯也不能吃,花生米也咬不下,眼睛也看不見。上帝說:「我答應你喔…就讓你永遠活下去…」那怎麼辦?...

2005年3月24日 星期四

創世記 (3) 050324

創世記宇宙創造之特色國語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三講 創世紀引言(三)主講 :蔡茂堂 牧師聲音檔 : Genesis 3T內容摘要創造與科學科學的四個神話科學的四個知識論創造與科學科學的起源來自於「歸納法」,它想要接近真理,但不是真理。所謂「接近」,就表示科學與真理之間還存在著距離。因為科學源於歸納法,是歸納大數法則的結果,但無法包含所有的現象,這是科學的限制。科學也有它最基本的觀念與神話(註 ),我們必須接受,否則無法討論科學。科學的四個主要神話(基本假設)是:.宇宙具有秩序(cosmos v.s. chaos).宇宙是被造物.宇宙具有依存性.人具有理性1.宇宙具有秩序:  「cosmos」即秩序。我們為何要相信宇宙有秩序?為何要相信某些次序之間有因果關係?不過這兩點卻是科學家必須相信的,雖然還無法完全證明出來,但卻是科學(研究)的「前提」。因此,「宇宙具有秩序」與「次序之間有因果關係」是科學家最基本的「神話」。以後者舉例而言,古印度人絕不相信一頭大象可以站在湖面上而不沉沒,他們認為這是個不真實的。但北歐人就會相信大象能在湖面上站立而不沉沒──因為冬天湖面結冰,可以支撐大象的重量。於是,「大象能站在湖面」的問題對古印度人來說無法以歸納法列入他們的科學認知中,是不真實的「因果關係」,但是對於北歐人來說,是具有「科學的次序因果關係」。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鬼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看不見鬼,這理論本身就是個科學中的「神話」,即──所有東西都可證明,不能證明的就不存在。實際上,由歸納法發展出來的科學是無法證明的,只有演繹法(例如數學)所發展出來的科學才能證明。另一個神話就是:「顯現給我看」;這說明科學是以眼睛能否看見來判定是否存在。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並不是否定他看不見的事物,而是不談論它們;孔子也說:「不知生,焉知死?」這也是對不明白事物所持的正確態度。 ...

2005年3月17日 星期四

創世記 (2) 050317

創世記可能的時空背景 國語 台語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二講 創世紀引言(二) 主講 :蔡茂堂 牧師 內容摘要 創世紀寫作的時空背景 創世紀裡的二個創造的故事 創世紀宇宙創造觀的特色 創造與科學 創世紀寫作的時空背景 上週談到:《創世紀》不是歷史文件,也不是科學文件。「科學理論」不是「真理」,只是一個等待被推翻的理論。達爾文的理論最近被推翻,並不是被研究《聖經》的學者推翻,而是被其他的科學家推翻。這推翻的過程是源於科學家有了更新的發現,就是「超級電腦」(註 )。他們以此來與達爾文的理論印證,其結論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所需的時間太長,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說明世界上為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出現如此多的物種,故進化論的理論被推翻,其假設不成立。目前,現代的科學家正在架構一個新的理論來解釋為何世界上有如此多的物種(見上週Q&A) 又,《創世紀》是一個「神話」,是上帝藉著猶太人的神話來啟示祂的真理。神話本身是一個表現人類智慧的文體。 《創世紀》完成的地點應是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也就是在今日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Euphrates)與底格里斯河(Tigris)的兩河流域。猶太文化並非最古的文化,歷史上當地最古老的文化是「索瑪文化」(Shinar),它的首都是索瑪利亞,北方就是巴比倫﹝即今日之巴格達﹞,再北方就是亞述。索瑪利亞西邊是沙漠,往西是巴勒斯坦,再往西南就是埃及。兩河流域含其周邊,又稱作「肥沃月灣」,是最早有文化的地方。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原本住在吾珥,是屬於索瑪文化。亞伯拉罕全家逐漸往北遷移至哈蘭(亞伯拉罕的父親死於哈蘭)。之後,亞伯拉罕再往西南遷移至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上帝賞賜給亞伯拉罕,稱之為「流奶與蜜之地」,但此地遠離兩河流域,在雨量不足時,容易造成飢荒。當大飢荒來臨時,亞伯拉罕又往西南遷移至埃及,因為埃及有尼羅河,有足夠的水源,不易有飢荒。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久了,因政治及其它原因,成了奴隸,上帝又差派摩西領他們出埃及。這就是《聖經》形成的時空背景。 猶太人遷移的主因就是靠近水源。但是水也有其可怕的一面,當雨量太大,當時又沒有水利工程,當洪水一來,地面的一切便毀於一旦。水是當時人類生活之依靠,但水又是那麼可怕,這個觀念形成了《創世紀》中「神話」的基礎。 在《創世紀》第1章第2節中記載:「地是空虛渾沌,淵面黑暗」,這兩句的背景就是在大河邊,水若不氾濫,才有生命,水若氾濫,就沒有生命。聖經裡的「渾沌」英文叫「chaos」,意思是混亂、無秩序。「空虛」是指空無一物。《創世紀》談到上帝創造天與地,目的就是要解決空無一物與毫無秩序的問題,...

2005年3月10日 星期四

創世記 (1) 050310

為何要以神話文體撰寫創世記 ? 科學的角色 / 宗教 v.s. 科學 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創世紀查經 第一講 引言(一) 主講 :蔡茂堂 牧師 本期摘要 聖經文體的重要性 創世紀非歷史文件 創世紀非科學文獻 達爾文進化論面臨的挑戰 聖經的文體 (4:27)文體(Genre:Literary Type)是研究《創世紀》重要的一個關鍵。針對《創世紀》文體的研究是屬近代神學的領域。在古典神學領域,如「加爾文神學」都尚未探討到這個問題。當時沒有注意到,當人在寫文章時使用不同的文體,是用來表達不同的內容。以中文為例,在法院所使用的公文與寫給情人的情書所表達的型式很不一樣,就算兩篇文章使用相同的文字,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5:00)同樣地,論文所使用的文體與字句解釋又與情書不同。我本人寫過論文,知道論文有它應有的文體。《聖經》裡的《羅馬書》就像是使徒保羅的博士論文,但是保羅在寫《腓利門書》與《哥林多前書》所使用的文體就與《羅馬書》有很大的不同。在《羅馬書》所使用的文體就像是在法院使用的答辯狀一樣,極力辯護基督教的信仰要義,在《羅馬書》中,首先提到世人都犯了罪,再提到上帝是滿有恩典的,接著討論上帝的恩典如何使人脫離罪,還有人的內心掙扎,最後以信仰基督的人在教會與社會的行為標準作為結束。所以,《羅馬書》是一份經過整理且有完整架構的辯論式文章。 (6:04)保羅所寫的《哥林多前書》就很不一樣;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口氣很像在與人爭吵,例如:指責假使徒的不當言行等等。《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的作者都是同一人,書寫的方式卻捷然不同。就如同一位大學教授寫的講義與家書所使用的口氣與文字都不會相同,這是因為書寫的目的與對象不同。 (6:40)詩歌是裡《聖經》很特別的文體,每一種文化都有詩歌,詩歌是文字裡意境最高的文體,也是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多的意義。當我們要把一篇英文原文的論文翻譯成中文,可行性很高,但是若要把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難度很高,幾乎是不可能,就算可以逐字逐句地翻譯,也恐會失去原意,因為詩歌常用很多抽象的方式來表達作者的想法。因此,解釋詩歌(文體)中的意義是最困難的。詩歌也常常使用一些象徵手法來表達意境,例如:(7:25)唐朝詩人李白,當他飲酒作詩時提到:「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這裡的「白髮三千丈」,絕不是說實際上有人的白頭髮有三千丈那麼長,有五尺就不得了,哪來三千丈?但是我們讀詩的時候也會知道,這裡不是在描述頭髮的顏色,也不是描述長度,而是描述作者的心境。所以我們絕不會拿那這首詩來與李白辯論頭髮問題,因為「白髮三千丈」在詩中是以「象徵」的手法來表述心情。 (8:25)...